(资料图片)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副主任芮云峰教授课题组在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SCI与SSCI双料收录)期刊上在线发表论著文章研究表明,老年人自我报告的睡眠特征与跌倒及跌倒相关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较长的睡眠时长可能对老年人跌倒及跌倒相关骨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元维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鲁攀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大医院芮云峰教授为通讯作者。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1亿。众所周知,老年人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同时衰弱、骨质疏松、肌少症等老年综合征也可导致老年人下肢无力,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自我保护反应减退,且再加上其他细节的疏忽,很容易造成老年人不经意间的跌倒。其中,老年人跌倒最常与全身多处脆性骨折相关,包括髋部骨折(向后及左右侧倾倒)、脊柱骨折(向后倾倒)及腕部骨折(双手或单手撑地)。
既往研究也表明,跌倒是老年人群的“头号杀手”,在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因跌倒造成的伤害者高达4000多万人,且每年有超过30余万人因跌倒致死。具体而言,跌倒不仅会引发多种外部损伤,而且由于长期活动受限,还会致使老年人产生冷漠、焦虑、暴躁和易怒的负面情绪,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给其自身、家庭和社会公共卫生带来了沉重负担。
睡眠质量是衡量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健康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指标,良好充足的睡眠也是保持健康的坚实保证。然而,随着生理功能的退化、疾病负担的增加和心理健康的恶化,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不断下降,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跌倒的发生。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的多种功能障碍,主要包括:难以启动和维持睡眠(失眠)、白天过度嗜睡(困倦)、24小时内睡眠-觉醒周期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以及睡眠过程中的异常活动和行为(梦游、夜惊和做噩梦等)。
然而,目前有关睡眠质量与老年人跌倒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仍较少,现有的研究结果也存在报道结果不相一致的窘境。一方面,有学者揭示了睡眠质量与老年人跌倒风险密切相关,睡眠时间过短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跌倒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睡眠时长与老年人跌倒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关联性。由此,当前睡眠质量与老年人跌倒及跌倒相关骨折之间的证据有限且存在一定争议,而且客观监测其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共计纳入了168名发生跌倒相关骨折(髋部骨折、脊柱骨折和腕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及4153名未发生骨折或由其他原因(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骨折的老年人,从而进一步分析两组人群中自我报告的睡眠特征与跌倒相关骨折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睡眠特征中的睡眠时长和打鼾频率方面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睡眠时长的增加,老年人跌倒相关骨折的发生率呈显著降低趋势。而与正常睡眠时长(6-8小时/晚)相比,睡眠过少(≤4小时/晚)和睡眠过多(≥9小时/晚)均与老年人跌倒相关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
由此,本研究表明,老年人自我报告的睡眠特征与跌倒及跌倒相关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较长的睡眠时长可能对老年人跌倒及跌倒相关骨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应控制在每晚9小时内。(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