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生态养牛不愁销路、蔬菜产销两旺、凤尾菇品质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荔浦南雄村:产业振兴路子多鼓起农户“钱袋子”
南雄村村民在菜地里采摘蔬菜,脸上笑容灿烂。记者秦丽云李忠波摄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南雄村发展肉牛散养产业。记者秦丽云李忠波摄本报讯(记者秦丽云李忠波通讯员周俊远刘燕飞)凤尾菇正值丰产期,蔬菜产销两旺,生态养牛不愁销路……春节前后,荔浦市荔城镇南雄村村民在感受春节喜庆的同时,还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南雄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路径,在发展传统蔬菜种植、生态养牛产业的同时,引导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多点开花,不断开辟增收新渠道。
南雄村位于荔浦市荔城镇东面,距城区1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共有669户,总人口2566人,耕地面积2200亩,其中水田面积1650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养殖。
近日,记者来到南雄村。在该村的村道两旁,记者看到了蜿蜒流淌的玉雷河,河流两岸,成群的牛儿正在悠闲地吃草。在河边的田野里,成片的蔬菜绿油油的,不少村民正在田间劳作。
据南雄村委副书记朱世钦介绍,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养牛是该村的一项传统产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陈师傅是村里的养牛大户,共养母牛14头,每年产崽量10-14头。陈师傅说,当地以散养为主,养出的牛品质好,深受市场青睐。2022年,陈师傅家共销售小牛14头,总收入14万元。在该村还有不少养牛大户,基本不愁销路。
随后,记者走进了附近的蔬菜地里。村民徐建芳正在自家的莴笋地里锄草。他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后青菜价格好,一家人都很开心。徐建芳算了一笔账,他种了2亩多青菜,其中莴笋1亩多,菜花1亩多。春节前后,莴笋批发价稳定在2元/斤,亩产4000多斤,一季亩收入达8000多元。另外,菜花批发价稳定在3元/斤,按照亩产2000斤计算,亩收入也能达到6000多元。“在我们村,村民一年至少种2-3季蔬菜,总收入很不错。”说到这,徐建芳笑得很开心。
如果说养牛和种菜是南雄村村民的传统产业,那么,凤尾菇生态种植则是村民们开拓的新产业。在南雄村沙地厂屯凤尾菇生态种植大棚里,一个个食用菌棒码放得整整齐齐,一簇簇如云朵般的凤尾菇破袋而出,鲜嫩肥厚、长势喜人,淡淡的菌香扑鼻而来。种植户黄友洪穿梭于大棚里,忙碌而有序地采摘成熟的凤尾菇,脸上透着丰收的喜悦。
据黄友洪介绍,其管护的凤尾菇种植大棚,每年培育菌棒3万个左右。一个菌棒可产三四批,每批产量3-4斤,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渠道。每年8月份,村民开始备料种植凤尾菇,10月进入采收期,并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左右。由于南雄村的凤尾菇品质好、菌肉肥美,深受客商青睐。每到采收时节,不少客商慕名定购,市场供不应求。
春节期间是凤尾菇产量高峰期,也是销售旺季。黄友洪说,他家大棚每天产出凤尾菇300斤左右,市场价稳定在5元左右,“收入很不错”。
据荔浦市荔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雄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强组织战斗堡垒,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布局,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特别是在产业振兴方面,村民们依靠勤劳和智慧,在坚持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新产业,拓展了增收途径,鼓起了“钱袋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