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它如何隆起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它曾怎样影响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又如何响应如此重大的地质、环境事件而演化?这些科学问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研究者登上高原。5月17日,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三叠纪时期的海洋霸主——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在“世界屋脊”再现真容,为了解珠峰地区地壳板块运动和生命演化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资料图)
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中生代恐龙制霸陆地,鱼龙则称雄海洋。鱼龙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一类已经灭绝的水生爬行动物,不过,它们的出现比恐龙还要早好几百万年,并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海洋中演化出长达十多米的巨型身躯,是生命演化史上最早出现巨大体型的脊椎动物,也是名副其实的中生代海洋霸主。
但这些三叠纪的海洋“巨无霸”留存于世的化石记录并不多。喜马拉雅鱼龙这一“世界屋脊”上的古海巨龙,化石材料非常稀少,故而显得尤为神秘。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开展的青藏高原科考中,喜马拉雅鱼龙被首次发现。当时,我国老一辈的古生物学家克服万难,取得了四大标志性科考成果:喜马拉雅鱼龙、中华旋齿鲨、三趾马和高山栎。
略显遗憾的是,当年的野外科考虽然在聂拉木和定日两个地点发现了鱼龙化石,但均是分散的骨骼,包括了少量头部骨头及较多的头后的肋骨和椎体,且受采集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仅有少量材料被运回到北京的实验室,最后能供科学研究的材料比较有限。
不过,仅根据已有的材料,也能推测出喜马拉雅鱼龙的巨大体型:牙齿的牙冠高度达6厘米、宽4厘米,两侧具刃,无疑指示了喜马拉雅鱼龙定是一类凶猛的海洋掠食者,推测其体型有15米长。
西藏定日地区三叠纪曲龙共巴组岩层中的鱼龙化石椎体和肋骨
在近年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古脊椎所青藏高原生物演化考察队持续开展科考,先后在定日地区和聂拉木地区找到一些脊椎动物化石骨片。2023年初,科考队再次开启科考之旅,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倪喜军等一行20余人,在定日县岗嘎镇取得重大突破——在岗嘎南部三叠纪曲龙共巴组的至少三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确定无疑的脊椎动物化石的骨骼,从骨骼结构上判断,正是大型鱼龙化石。
在定日岗嘠地区观察岩层中赋存的鱼龙化石(左:邓涛,右:尚庆华)
在4月开展的更进一步的考察中,科考队在聂拉木土隆、318国道的62号道班等多处的曲龙共巴组地层中都发现了鱼龙化石,除了较大型的成年的鱼龙化石骨骼外,也发现了小的、纤细的肋骨,可能是喜马拉雅鱼龙幼体的化石骨骼或小个体的鱼龙新类群。
科考队对这些材料的后续研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发现和成果。与鱼龙化石相伴生的大量菊石、双壳等化石,也为了解三叠纪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此外,在剖面上系统采集的岩石样品,将用于开展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了解更多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古海洋环境信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
流程编辑:u060
标签: